产品中心
DC26系列温湿度控制器
普通温湿度控制器
智能温湿度控制器
DC68系列开关柜智能操显装置
开关柜状态综合指示仪
开关柜智能操显装置
DC28系列电力监控仪表
DC2800系列
H系列多功能谐波表
Z系列多功能网络仪表
E系列多功能电力仪表
X系列数显电测表
K系列可编程智能数显表
D系列数显变送表
S系列数字测控仪表
TRPC系列无功补偿控制器
无功补偿控制器
复合开关
DC29系列电测量变送器
单路变送器
双路变送器
三路变送器
多路综合变送器
DC30系列电动机保护器
DC1000无线触点测温系统
TED系列电子式温度指示调节仪
CS系列智能除湿器
 
联系我们

常州市大创电子有限公司

手机:13915077376

座机:0519-85606622

传真:0519-85607968

邮箱: sales@czdacan.com

网址:http://www.czdacan.com/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长江中路25号

新闻资讯
大数据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国家电网向数据驱动转变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1-11 08:58:38


  【中国仪表网 行业上下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预测,今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115.9亿元, 增速达38%;预计2016 年至2018 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还将维持40% 左右的高速增长。

    今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启动企业级大数据平台的研发和试点工作。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在电网运行、经营管理、优质服务三大业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国家电网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优势在哪里?

    电网业务数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电力企业生产数据,如发电量、电压稳定性等方面的数据;二是电力企业运营数据,如交易电价、售电量、用电客户等方面的数据;三是电力企业管理数据,如ERP、一体化平台、协同办公等方面的数据。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管理结构化数据49.75TB,非结构化数据213TB,营销基础数据130TB,用电信息采集数据达43TB,且信息化数据平均每天以10TB 的速度增长。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通信部主任王继业表示,研究和应用大数据是提质增效和推动电网发展方式、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积累了体量大、类型多、价值高、速度快等典型大数据特征的运营数据,具备了推广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条件。

    应用哪些领域?

    电网运行。以推动智能电网创新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网发、输、变、配、调、用六大环节的广泛应用。    经营管理。以促进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在电网规划、配网运行、运营监测和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优质服务。以促进优质服务能力提升和新型业务形态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表增值服务、电动汽车运营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试点效果怎么样?

    国网山东电力:借助大数据的预警、监测和分析,今年1 月至6 月,全省10 千伏线路故障停电同比下降30.1%,延期送电同比下降70.8%;全省开展配网不停电作业84734 次, 同比增长171%, 多供电量2.7 亿千瓦时;深化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应用,馈线自动化正确动作784 次,分界开关正确动作1237 次,减少停电23.4 万时˙户。

    国网江苏电力:以用户信息采集数据为样本,开展负荷预测工作。 今年4 月份,江苏电力用大数据预测8 月6日将迎来今年最大负荷值8440 万千瓦,实际上在8 月5日出现了最高负荷值8480 万千瓦,预测准确率99.53%。

    国网福建电力:通过对城区配变负荷、设备、客户以及气温数据的挖掘分析,开展城网配变重过载预警分析场景应用,识别出52台新增重载配变、13台新增过载配变,预警准确率超过80%。

    国网客户服务中心:目前,客服中心日均处理话务请求量35 万余件。为进一步提高人工服务接通率,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客服中心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了“实时话务展现及预测”“基于故障事件用户感知度的主动服务”等场景应用,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例如,通过应用实时话务展现及预测场景,人工服务接通率提升了8% 左右,服务效率和效果进一步得到优化。

    …………

    下一步应用重点?

    2015年~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完成企业级大数据平台设计研发工作,并在总部及26家省公司部署实施。

    到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在现有一体化信息平台基础上,建成总部和省公司两级部署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于云架构的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成为推动智能电网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本文来源:国家电网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